AI新业务收入破百亿, 百度交出史上“AI含量最高”成绩单
- 2025-08-22 09:03:04
- 730
从萝卜快跑出海到搜索革命再到智能云,百度的“AI技术复利”迎来兑现时刻。8月20日晚,百度交出了一份史上AI含量最高的季度成绩单。
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季度总营收327亿元,百度核心营收263亿元,归属百度核心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35%。受AI驱动,涵盖智能云在内的AI新业务收入增长强劲,首次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34%。
“二季度,智能云业务实现健康增长,这得益于我们不断加强的全栈AI能力和端到端AI产品及解决方案。”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表示,“百度始终聚焦于那些最具长期价值创造潜力的AI新领域,让我们的技术与创新,产生最具意义和持久的影响。”
接下来财报电话会披露的关键数据更具指向性:百度移动搜索结果页中AI生成内容的占比从4月的35%迅速提升至7月的64%;萝卜快跑Q2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220万,同比增长148%;智能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7%,Non-GAAP经营利润实现同比增长;数字人产生的收入环比增长55%,据电话会披露信息计算,约为5亿元。
财报显示出百度全栈布局开始逐步进入收获期:B端通过智能云啃下政企数字化硬骨头,C端借AI搜索和数字人重建用户触点,萝卜快跑全球扩区印证着技术纵深的战略价值——当行业爆发点来临,且组织保持敏捷迭代能力时,长期主义者才能第一时间起跳。
全球亮“绿灯”,萝卜快跑踩“油门”
从4月至今,萝卜快跑在中国香港已经连续三次扩区测试,最新测试路段已扩至东涌和南区,覆盖道路情况更复杂的商业和住宅区。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是右舵左行市场,这也是当前全球多家辅助驾驶企业未曾涉及的技术“无人区”。借助在香港的落地经验,萝卜快跑有望加快全球化速度。
更关键的信号来自海外:百度萝卜快跑先后与Uber、Lyft达成合作。按照计划,Uber将接入数千辆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今年年底前率先登陆亚洲和中东,逐步覆盖全球;Lyft平台则计划2026年在德国、英国部署同代车型,并向欧洲全域扩展至数千辆规模。
出行服务是辅助驾驶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场景。一系列合作不只是车辆的投放,也是中国辅助驾驶技术的全球化通关。Uber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Khosrowshahi)将其描述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两家科技公司强强联合,共同定义未来出行。”LyftCEO大卫·里舍(DavidRisher)则评价百度拥有全球最大辅助驾驶出行服务平台。
花旗分析师在研报中表示:“百度与Uber及Lyft的战略合作对ApolloGo进一步开拓具备商业化潜力的全新市场具有积极意义,彰显了百度在辅助驾驶价值链中的核心能力”。
当全球robotaxi行业迈过技术验证期、进入商业化竞速赛,百度因十年研发积淀迎来爆发。最新财报显示,萝卜快跑Q2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220万,同比增长148%;截至8月,累计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1400万;萝卜快跑足迹覆盖全球16座城市。
全栈AI:藏在B端红利里的技术复利
萝卜快跑是百度AI战略的缩影。在这背后,百度投入AI研发10多年,从2013年起就开始投入辅助驾驶与深度学习,打造了从芯片、云、模型到应用的全栈AI能力,现在终于开花结果。
除了萝卜快跑,百度智能云已成为其开拓B端市场的关键增长引擎。电话会上披露,智能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7%,Non-GAAP经营利润实现同比增长。“独特端到端的四层AI架构已经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李彦宏表示,全栈AI能力正在推动智能云业务健康增长。
翻开百度智能云的客户名单:中国中车成功将高铁空气动力学仿真从“三天级”压缩到“秒级”;招商银行基于昆仑芯算力集群提升智能客服效能;中国钢研在金相分析的的晶界识别准确率等关键指标实现跃升。
“客户要的不是单点技术,而是能解决实际痛点的系统方案。”一位接近百度云的人士对记者表示。
这种能力反映在市场份额上。近期,IDC发布《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2024》报告,百度智能云连续六年排名第一。在8月20日最新发布的IDC报告中,百度智能云获大模型平台市场第一。
尤其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AI产业迎来关键拐点。多模态理解、深度逻辑推理等核心能力实现重大突破,大模型加速渗透产业核心场景,推动AI从通用能力向深度行业应用转变。这一趋势在招投标市场越发明显,最新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我国大模型相关项目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中标项目累计达1810个,金额突破64亿元,中标项目数超2024全年,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在竞争格局方面,百度智能云表现尤为突出,以48个中标项目和5.1亿元中标金额,稳居“双第一”,并在金融、能源、政务、制造等重点行业中持续领跑。
整体趋势表明,大模型市场正从“通用竞争”迈入“行业深耕”阶段,技术实力与落地能力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依托领先的大模型技术与全栈智能基础设施,百度智能云持续助力企业高效部署与应用AI。目前已有65%的央企选择与百度智能云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AI创新。
今年6月,文心大模型4.5系列开源,发布了10款不同架构和尺寸的新模型,企业和开发者可通过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调用文心4.5系列的API服务。
从昆仑芯三万卡集群到飞桨深度学习框架,再到文心大模型,百度构建了“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垂直技术链,其全栈布局的实力正在显现。
换句话说,当不少企业还在采购单点AI能力时,百度已像提供水电般输出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全栈系统级支撑的AI基础设施。正如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所说,“应用即系统”,而系统级能力才是AI落地的核心支撑。
系统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更在于为企业提供创造“创造”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数据、流程和逻辑,借助百度智能云的系统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AI基础设施。
C端激进实验:搜索框里的AI革命
李彦宏在财报电话会上披露,百度在持续加快搜索转型,智能化、结构化和多模态优先的AI回答正逐渐取代静态的超链接。7月,移动搜索结果页中AI生成内容的占比从4月的35%迅速提升至64%;在百度APP上,超60%搜索结果页首位即呈现富媒体内容。
在今年7月,百度宣布搜索迎来近十年来最大改版,从搜索框、搜索结果页到搜索生态进行了全面革新。
例如,搜索框升级为“智能框”。用户可直接调用AI写作、修图等工具,“百看”功能则实现图文音视频混合输出。这场十年最大改版背后,是百度押注C端的AI化。
不久前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AI搜索产品评估,2025》报告显示,百度AI搜索在中国通用型AI搜索类产品中总分排名第一,其中用户数据、技术能力两个指标均排名第一。
IDC通过用户数据、产品性能、技术能力三大指标评估通用型AI搜索工具的能力。用户数据上,百度依靠搜索引擎的用户积淀与多端生态协同,在新用户次日留存率上获得了满分,展现出强大的用户转化能力与生态黏性。百度利用全域数据索引能力与「搜索+服务」的合入口定位,持续巩固在信息检索市场的领导地位。
产品性能上,凭借多年的搜索与大模型技术积累,百度在意图识别准确率、搜索结果丰富度及搜索结果准确率三项小指标上获得满分,尤其在多意图复杂查询中展现出稳定的语义理解能力。
更激进的探索在直播间上演。罗永浩数字人用AI生成9.7万字讲解脚本、驱动8300个动作,单场带货GMV突破5500万。“这数字人效果把自己都吓一跳!”他在社交平台感叹。百度慧播星技术负责人透露,该数字人仅需10分钟真人样本即可复刻声情动作,预计10月向全行业开放。
百度电话会披露,Q2数字人产生的收入环比增长55%,据披露信息计算,约为5亿元。近几个季度,数字人技术的使用率逐步增长,被越来越多的商家应用在电商、法律服务、教育、汽车和医疗保健等行业中。
而探索并未止步。百度文库网盘发布了全端通用智能体GenFlow2.0,支持百个专家智能体协同工作;秒哒平台让普通用户3分钟生成H5邀请函,累计帮助用户0代码生成应用超20万。
这些看似分散的AI创新,实则指向同一目标——将大模型从技术玩具变为提高用户效率的生产力工具。
AI竞赛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需要持续压强投入的马拉松。站在2025年中期节点,百度的AI战略已完成从技术积累到商业闭环的关键性一步。在B端,其通过全栈能力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在C端,则以搜索和数字人为支点,撬动用户行为的深层变革。随着昆仑芯集群点亮、文心大模型开源,这场全栈实验已经在技术复利与商业回报间建立飞轮。
- 上一篇:释永信给全国佛教界抹黑
- 下一篇:日本老头地铁上怒吼女生